滨州医学院爱心社团Tim之家成立两年来,一直在组织爱心大学生资助西部地区贫困儿童。为了能够让参与资助的“爱心天使”信任他们,放心地资助贫困儿童,Tim之家的同学们创出了一套互信资助的新模式,并成功组织183名爱心大学生资助了101名云南和贵州的贫困儿童。4月28日,记者对Tim之家进行了采访。 发起人曾经被资助上大学后将爱传递 来自贵州的大三学生陈举海,是Tim之家的发起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很贫困,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买新衣服。衣服和鞋子破了仍要继续穿。如果不是有人资助,我很可能上不完高中,更不用说考上滨州医学院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直是陈举海的人生格言。上大学后,陈举海开始做些兼职以减轻家庭负担,发现自己有能力后,就想找机会能够回报社会,平常十分节俭的他总会把一个个的钢镚儿攒起来,到大一上学期结束时,他发现竟然攒了56.8元。于是,陈举海就把这些钱资助给一个贫困小学生。慢慢地,很多同学得知陈举海这一行动后都参与进来,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与陈举海同行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能让更多的贫困儿童得到持续帮助,在2009年6月1日,陈举海和同学们以陈举海的英文名Tim成立了“Tim之家”,以组织更多的大学生一起资助贫困儿童。虽然想法很好,但真正实施起来他们才发现事情并非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采用“一对一”模式最初遭遇不信任 “我们既然打算组织大学生们参与到资助贫困小学生的活动中来,就得树立公信力,要做好策划,并且Tim之家坚决不能代收资助款。为此我们寻找了很多方法,最后终于完善起来。”Tim之家现任“家长”———大二学生纪五新向记者介绍道。 原来,Tim之家的成员们经过讨论,制定出一种新的资助模式———“一对一”,用于捐款资助。“在农村,基本上每户都有一个发放种粮补贴的账号,只要知道贫困学生家庭的这个账号就简单多了,我们可以直接将贫困儿童的情况和账号告诉爱心使者,让爱心使者自己去选择资助对象,而Tim之家的任务就是这些贫困家庭的资料,而且贫困儿童的资料必须由当地村、镇、县三级政府审批核实。”陈举海向记者介绍道。 想法虽好,但是真正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很多人不相信我们,不肯把资料提供给我们,后来我只好在暑假回到家乡,向村委、学校、家长解释了很多次,并且签了保证书才将第一批80名贫困儿童的资料带回了学校。回到学校后我们立即组织了资助动员会,很多同学都参与进来,一个同学或几个同学选择自己想要资助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很快这种资助方式获得了认可,参与的同学越来越多,然而Tim之家掌握的贫困学生资料却没有那么多,而且贫困学生资料很难知晓。 校方倡导“仁心妙术”希望能推广开来 记者了解到,现在Tim之家有“爱心使者”183位,而受助儿童却仅有101位,很多新加入的“爱心使者”还没有能结对的孩子来资助。“今年学校领导得知事情后,对这个活动十分重视,并且给予了大力支持,我们相信今年暑假,我们的这种情况就会有一定改善。”陈举海满怀信心地说道。 采访中,滨州医学院团委书记张玉龙告诉记者:“学校十分重视像Tim之家这种爱心社团,为了方便他们活动,学校特别批给他们独立的办公室和完备的办公用品。Tim之家这种爱心资助的新模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的这种公益活动不仅会在校园内推广开来,在社会上也会引起一定反响。Tim之家的这种奉献精神符合我校的校训‘仁心妙术’。做为一个医生,不仅要有好多的技术。更重要的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心存仁义,才会越走越远。” (http://epaper.qlwb.com.cn/html/2011-05/03/content_121312.htm?div=-1)
“一开始我们并没想建立一个社团,仅仅是同学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为资助贫困儿童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虽然经历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些成绩。今年学校得知后更是给予了大力支持,这让我们信心百倍。虽然我即将离开校园去医院见习,但我相信‘Tim之家’会越来越好,规模越来越大,能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希望能够一直把这种爱的精神传递下去,而Tim不是专属于某一个人,每个人都是Tim,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要永远传递下去的精神。”陈举海感慨地向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