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认知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辩论。”从南京回校已经有段时日了,回想起尘烟刚熄的华东英语辩论赛事,我仍旧会由衷地感慨这句话。没错,辩论是在以辩的形式论道评事,是思维的碰撞和交锋。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是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和条件。能够将各种语料信手拈来,填充到自己的言论框架中,再清晰而中肯地表达出去,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将这些元素融到英语中去,似乎更是值得玩味和富有挑战性的东西。在学校的积极争取和大力筹办下,我和王婕有幸成为参赛选手代表学校南赴南京师范大学,首征全国英语辩论赛华东赛区总决赛。梳理这趟南下求道之行,行囊里收获满溢,大概总结为“思学两宜”与大家分享。 思辨·宏辞论道 英语辩论,辩论是目地。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赛不仅仅需要过人的口才和犀利的言辞,更重要的是缜密理性而滴水不漏的思维。如果一场辩论赛可以让观众对辩题的观点心悦诚服地随着正反辩手的理由而摇摆不定,那么这场赛事堪称盛宴。相反,没有全面而细腻的思维做支撑,再热闹的辩论也不过是场聒噪的口水战。 英语辩论赛就很注重对思维的考验和锻炼。首先从英语辩论赛制上就可见一斑。英语辩论源自英国议会,正方反方分别从不同立场上针对一项政策或现象发表己方意见或提出解决思路,正方支持或维护某项政策,或是根据现状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制定政策。反方则反对某项政策,或是根据现状驳斥正方的政策而提出新的解决途径。简而言之,双方都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论辩国际国内话题并协商对策。每一方分别分为上下院,两院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合作之处在于同一方的上下院支持的观点一致,竞争之处在于上下院给出的论据要各有特色。落实到比赛中时,上院辩手需要把握发言的优先权,对辩题进行有利界定,明确辩论展开的基础条件,再利用多种论据提出己方观点。处在下院位置的辩手则需要充分发散思维,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辩题,并尽可能深地剖析辩题反映的社会现象、背景因素以及合理的解决方式,辩论过程中还要特别关注上院提出的观点,以免出现重复。这种特殊的比赛规则对处在不同位置的辩手都提出了极富挑战性的思维考验,要求每个人积极发散思维,拿捏最充足的材料,最有力的论据和最多元的视角,给与己方观点可靠的支撑。 其次从比赛准备时间上也大有体现。我们都了解,中文辩论会提前发放辩题,双方辩手会有相对长的时间各自交流准备,或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书本资源搜集素材,再将它们去粗取精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英语辩论赛传统上是赛前15分钟发放辩题,落实到实际备战中真正可以讨论交流的时间不过5、6分钟而已。在南京师范大学比赛过程中,所有辩手先到一个固定阶梯教室等候主办方公布比赛场所、辩论角色和辩题内容,接着在规定时间内离开阶梯教室去另一座教学楼寻找自己的比赛地点,除却花费在路上和爬楼梯的时间,真正有意义的备战时间是少得可怜的。在这种情况下,上网查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够依赖的只有个人思维。因此选手所能拿出的观点和论据都是他们头脑分析的出产物,是个人思维习惯的直观反映,双方的论辩也就真正意义上成为思维的交锋。 综合这两项特点,英语辩论赛是实实在在的头脑风暴。回顾五轮激烈而艰辛的比赛,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二轮。我们作为反方下院,既需要和正方中国药科大学代表队和南京大学代表队竞争,又需要和反方上院华东政法大学代表队竞争。虽然在赛前我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思考和探讨,尽量全面地总结了自己的观点。但拥有发言优先权的反方上院一出场,就将我们想到的所有论点席卷一空,甚至在引申中提出了更新的视角。面对这种场景,我们瞠目结舌但是又无力回天,轮到我们发言的时候只好从上院着墨较少的点上下手,不可避免地重复了她们的论点,比分自然可想而知。虽然我们两个人都曾多次参加学校内举办的中文辩论赛,并惯于从一辩的立场冷静客观地考量一个问题,但英语国辩很鲜明地暴露出我们思维的局限性和偏狭性。辩论讲求“宏辞论道”,若没有全面而深刻的思维方式,“论”尚存偏狭,更何谈“宏”呢。 访学·假人之长 英语辩论,英语是媒介。完备的思维需要得力的语言表达来衬托和体现,因此英语的功底一定要硬。语言交流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表达清晰,即意味着词须达意——词汇量要充足,句子通顺——语法要合理,咬字清楚——发音要地道。在自如地驾驭词汇、语法、语音的基础上,若能用英语的方式去思维,省去汉译英的过程,则可以为辩论节省更多的有效时间,也让英语辩论含金量更充足。 比,然后知不足。在南京的比赛期间,我们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辩手交锋和交流,见识了不同选手的风采。很多学生来自非英语专业,但在英语发音和语篇组织上丝毫不逊色于专业学生,他们有的模仿英音,有的模仿美音,有的则集众长融合为自己的发音方式。字正腔圆,缓驰得当,令评委赞叹连连,也让我们暗暗咋舌。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口语还欠缺很多,发音时口腔不够紧张,有些音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相较之下,不免惭愧。五轮辩论赛下来,我们发现用恰当而流利的语言高谈阔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古语有云:“学不可以已,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南下之行使我们有机会走出校门,在校际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不仅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强化我们对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让我们从全新的视角为自己定位,。小到对语言的掌握,大到对思维的锻炼,都需要全心以对,取长补短。 思维是人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全面完整的思维不仅仅在于平时的锻炼,更在于广泛的涉猎。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多地接触信息资源如网络、书籍、报刊等,关注和分析权威机构或人士对社会现状或热议话题的评论或报道,在全面知悉的基础上权衡他们观点的优缺之处,提炼出自己对该现状或话题的理解。以这种方式尽心积累,假以时日便可成为我们分析问题的习惯和方式,也成为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多练多用是掌握它的不二法门。在广泛阅读过程中积累词汇量,在专项训练中打牢语法基础,并在学习生活中充分使用英语交流,纠正发音,锻炼口语,坚持下来也会卓有成效。 衷心感谢这次华东赛区辩论盛宴,在检验了我们过去积累学识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 寄语·青出于蓝 本次是我校第一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事,举办已达16届的外研社英语国辩今年第一次有了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支持和关注,这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更丰富的挑战。作为首证选手,我们将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希望可以激励学弟学妹潜心砺剑,充分准备,在下一届比赛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我校争夺更多荣誉。 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大赛联合裁判长李溪老师曾总结道:“让人不能自拔的,是牙齿和爱情。从今以后,还有辩论。”这句话很生动地诠释了英语国辩的魅力,这段辩论经历连同南京一起,成为我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回忆。南下求道归,思学两相宜。最后,再一次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这次机会学习和历练,衷心感谢张书记和李莉老师的精心照顾和详尽指导。期待我校明年再创佳绩! 马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