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是第66个世界红十字日,一支由滨州医学院、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8所驻烟高校的200多名青年志愿者组成的器官捐献宣传服务队正式成立。没有人会想到,发起人是滨州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重残疾学生。他叫刘杨,2013年22期《中国青年》杂志在“领秀”专栏以“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长篇记者报道;
他是全国首支大学生器官捐献志愿者团队的创立者;山东省在校大学生第一个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的大学生;驻烟高校第一个由烟台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的大学生……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辛苦遭逢
“每一次伤痛的背后,都是一位愈发坚韧的小男孩”
——刘杨网络日志
刘杨,山东枣庄人,是滨州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残疾重病学生。从出生,他就是医院的常客。在他两月大的时候,他被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神经管畸形),12岁出现脊柱畸形,高三时,左腿麻木,无法上楼,被诊断为脊柱侧弯。病痛让刘杨选择了学医,选择了滨州医学院。他希望通过学习,了解、治疗自己的疾病,更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能够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入学后,他如饥似渴的学习,但命运似乎有意与他作对。2011年秋,刘杨的病情加重,侧弯的脊柱压迫到了神经,导致左腿萎缩。医生给刘杨下了病危通知书,并告诉他,两年之内,会大小便失禁,然后瘫痪在床,最可怕的是继续发展下去会压迫心脏和肺从而造成生命危险。“我的春天在哪里?”言语之间,是一个20岁青年无法承受的生命的悲凄。
面对命运一次次的考验,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也曾彷徨、退缩,在无数个黑夜流下绝望的泪水。但对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让他最终选择忍受疼痛,拭去眼泪,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做了一份清晰细致的电子病历,向全国各大医院求治,刘杨说,“一个月一共发了1000多份,每天收到的回复都使我的绝望加重一点”。有一次,北京武警总医院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可当医院的医生会诊后,认为他病情过于严重,无法收治。
“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然后把我葬在一颗白杨树下,旁边放一块石头,上面刻上:此处安睡着一位渴望阳光的小男孩。”
——刘杨网络日志
在学校领导、校友的帮助下,北京306医院经过反复研究,为他量身制定了一个不处理神经的脊柱内固定手术。手术风险很大,在离手术仅两天的时候,他有了捐献器官的想法。刘杨说“在求医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我曾想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报答他们,但是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这些年,我比谁都能理解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病人内心对未来的渴望,我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但希望它的宽度和厚度无限,如果我的身体能够挽救别人,我无怨无悔”。当刘杨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的时候, 这个63岁的老人老泪纵横。
星星之火可燎原吾辈上下求索
“给自己希望,给爱的人希望,给每个人希望!”
——刘杨网络日志
刘杨的一期手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出院后,他决定做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用自己的身体和行动帮别人走出绝望。回到烟台后,刘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了解到,中国有150万个等待者、器官移植的患者,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共实现捐献163例,绝大部分患者都在等待中死亡或者等待死亡。器官捐献在宣传上的空白,教育上的缺失,让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器官捐献”这样一个概念。没有具体指导的方法,刘杨就自己制作器官捐献知识PPT, 拄着双拐走进每一间教室。从开始不被人接受,到有人加入团队,几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走火入魔,甚至走在路上看到有三三两两的同学,他也要追过去宣传器官捐献知识。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鲁东大学、烟台红十字会、毓璜顶医院、烟台山医院……到处都有刘杨宣传器官捐献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后,他的团队达到了200余人,他们有一个响亮的社团名字——“承光心汇”。 2013年5月8日,驻烟9所高校的爱心团队在“承光心汇”基础上成立了驻烟高校首支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队员600余人,他们活跃于烟台各大高校、医院甚至村庄、社区。
“我坚信我们今天做得事情可以改变社会观念,可以给每年那150万绝望的病人以希望,以光明!”
——刘杨网络日志
在活动过程中,刘杨注意分析总结,面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被称为“滨州医学院模式”,即每个城市由医学院校牵头,联合当地大学,先在大学生中间普及起器官捐献意识,然后通过大学生的热情逐步向当地的社区、农村扩展,让更多民众了解器官捐献知识,培养器官捐献意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承光心汇”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联合其它城市的更多的高校,加大器官捐献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器官捐献;另一个方面,在实践中继续丰富拓展活动方式,如推进器官捐献进课堂,在大学建立选修课,招募培训中学生物老师,把器官捐献知识融入教学中,让青少年更早的接触理解器官捐献。
刘杨团队的活动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的支持与关注,刘杨在北京住院期间,红会秘书长专门委派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刘维新副主任去看望,听取刘杨带领“承光心汇”成员在烟台地区开展器官捐献情况的汇报。刘主任非常赞赏他们的“滨医模式”,他说:“大学生宣传器官捐献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国每年那么多人在等待器官的过程中死去,非常需要向大学生这样的社会正面能力去加以宣传,让更多了民众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希望你们能继续坚持,探讨出更多有益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
刘杨身患重病却积极乐观的从事公益的事迹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现已有上万人通过他的团队了解到器官捐献知识。通过媒体报道后,很多民众来学校看望刘杨,并主动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烟台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专门让他孙子送她来看望刘杨,她说:我从未想过去世后捐献器官,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这是个很忌讳的话题,可孩子,我信你,我捐。受刘杨精神地感染,学校也有老师在他的陪同下郑重的在器官捐献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上海、温州、济南的大学生们也在筹备承光心汇的分队,让这份爱心散发更多的光与热。刘杨说,“这一切使我非常自豪和欣慰,我似乎能看到不久的将来,重病的患者不在绝望,这个世界充满温暖和爱。”
《中国青年》杂志、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山东教育电视台,齐鲁网,齐鲁晚报,搜狐网,凤凰网,烟台电视台,烟台日报等20余家媒体对刘杨及他的团队进行了报道。2013年,刘杨撰写的《尊重“大体老师”》一文被《中国医师报》全文刊登。
长风破浪挂云帆青春风景正好
“喜欢火,喜欢狼,喜欢蓝莲花”“喜欢火车刚启动的时刻,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给人以无尽的美好遐想!”
——刘杨网络日志
和所有同龄人一样,刘杨热爱充满阳光的生活,热爱宁静美丽的校园,他会调皮的说,护士姐姐都夸我帅;会期望有一天“站着、走着、跑着”;会开心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亲手做的人间美味-炒湿米饭;会幽默的鼓励自己“国父孙中山先生是学医的,斗士鲁迅先生是学医的,刘杨是学医的…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可能”;会和兄弟相约“十年后依旧热爱生活,个个是流泪流汗不留遗憾的好男儿,依旧有真性情”;会在体会过“一站又一站的到达,一站又一站的离开,漫漫长路,有些风景却惊人地重复或相似”,拥有“一卷书在手,悠然自得”的释然。
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勇往直前。当病魔一次又一次袭来,当疼痛一次又一次加重,刘杨依然守护生命中火一般的热情,狼一般的坚韧,蓝莲花般的宁静。“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这个在生与死边沿行走过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力量,诠释了爱的真谛。生命之花在爱的照耀下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