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青年成长 助力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时代创新

发布于 2024-01-21点击数:12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遵循,推进大学的文化育人创新发展,既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大学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

发挥大学的文化育人作用。在新时代大学的文化育人中,要发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让大学文化成为青年价值认知的“导航灯”、认同共识的“凝结剂”、实践养成的“助推器”。首先,大学的文化育人助力青年价值引领。大学的文化育人就是帮助青年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价值引导,实现日用不觉,在文化的力量中完成价值引导。其次,大学的文化育人增进认同共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特征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追求个性与卓越,注重成长体验和幸福感受,这些既给青年学生成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青年学生的认同共识带来了一些困扰。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其本质是特定群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实践的对象化产品,这个一般性成为联结特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文化基因,促进成员增进认同共识。最后,大学的文化育人激励青年实践养成。新时代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诸多新的人生矛盾与困惑,如何将这些矛盾与困惑转化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自觉动力,这是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价值所在。大学文化包含着高校师生的普遍情感,具有突出的吸引、激励功能。通过大学文化的吸引、激励和感染,让学生正视遇到的挫折和困惑,在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下积极将矛盾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也是新时代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价值所在。

文化育人要不断增进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文化无论是生成主体、形成过程还是育人实践,都有深刻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对进一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性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文化规范规律中理解大学的文化育人内在机理。以文化人就是要发挥这种生存方式的群体规范性,让人在自己的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生存方式规范自身。大学的文化育人即是如此,让青年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存方式中接受教育,在文化的感召和激励中实现成长与成才。另一方面,在文化生成规律中理解大学文化的主体性认识。中华文化是每个青年学生的文化基因,大学的文化育人工作必须理解文化育人的主体性问题。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坚持“两个结合”,让青年学生在增强文化主体性认知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进而增强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以文化人中增进大学人才培养的文化力量。对于大学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科学文化培育人才就是要发挥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创建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方式。新时代校园文化创建,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坚持守正创新,多元当中立主导、多样当中把方向,关切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特征与文化需求,在校园文化创建中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促进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方式方法、管理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助力,是未来大学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大学的文化育人,“文”是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决定“化人”的方向;“化”是关键,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化人”的效果,要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化人”的实质是“育人”,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使他们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价值观的基本承载,具有整体性和包容性,并以其渗透性和持久性,塑造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些特性体现和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就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注重思想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务求实效性等原则,构建以文化人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有效机制,并对以文化人的特性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中的体现和运用,以及以文化人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融入机制设计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