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战略的新要求,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要,是各领域发展的新目标和改革的新任务。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力是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由此可见,马克思强调的是劳动的主体“人”的能动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新质生产力的新与不新,关键在于劳动力是否有新质的特征,因为劳动力直接关系到生产资料的使用及其主体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效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和先导,人才是根本和第一资源。在高等教育的视角下思考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要思考如何培养人才,从而强化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质人才
教育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当下必然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使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战略支撑,提升劳动者素质、培育具有“新质”素养的时代新人必然成为当下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拔尖“新质人才”的主战场,新质生产力从本质上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能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的优质人才。生产力的迭代、生产力要素的升级、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质人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质人才。只有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新质人才才能成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匹配的新型劳动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不懈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才会培养出既能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内化于心、又能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外化于行的新质人才。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终极目标。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质人才
教育强国需要新质人才,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质人才,全球发展同样离不开新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新质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国内,更要放眼全球。新质人才的培养不仅事关创新人才储备,国家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更事关全球社会进步。要想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竞争力,就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质人才。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新质人才才能深化对全球事务的认知能力。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新质人才才能置身于全球视角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新质人才才能提升在不同文化社会语境下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只有具有国际视野,新质人才才能更加理解、欣赏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更加包容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更加理性地立足全球反观中国。高等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质人才,是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是拓展对外开放的关键,更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
着力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新质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因此,新质人才不仅需要承担我国的民族复兴大任,还应该承担推广民族复兴成就的大任。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复兴及其成果推广意味着中国的声音需要被世界听到,中国的发展轨迹需要被世界看到,中国的制度优势需要被世界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需要被世界感知、接受与欣赏。这就要求新质人才应该具备在世界舞台上推介中国、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能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需要着力提升新质人才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新质人才在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智慧、推介中国方案、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能力,培养新质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传播效能,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与认可,最终提升我国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话语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
着力培养具有复合外语能力的新质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心联通”的基础。外语教育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在新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外语教育需要将创新、质优和先进的“新质”特点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创新”要求高等外语教育打破同质化的培养现状,“质优”要求高等外语教育提质增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外语人才,“先进”则要求外语教育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拓展外语教育以语言、文学、文化为单一技能或单一知识结构的教育格局。同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还要以数字化能力提升为关键,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指向。新时代的新质人才不仅要具有娴熟的语言技能,还要具有超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全球事务参与能力。外语教育应该积极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培养语言技能娴熟的国际治理、涉外法治、国际组织、国际传播等高素质复合型新质人才,为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对外传播效能贡献力量。
综上可见,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等教育提质增效互为支撑,双向驱动。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需要在国家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下,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提升教育能力,以数字技术驱动、产教融合等手段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的创新型改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能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专业强、视野广、适应力好、综合素养高的复合型应用型新质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数字能力、国际传播能力等复合能力,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服务新时代国家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