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力量,也是志愿服务发展中最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群体。2010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志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与师生志愿者交流,盛赞当代大学生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寄语同学们“选择到社会最需要,到党、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小事做起,最后做成大事。”(中国青年出版社《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207页)十多年来,青年志愿者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深入社区和农村、平原和边疆,奉献爱心和智慧,为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作出贡献,为民生改善和关爱互助作出贡献,真正将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的小事,做成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大事。为此,我们整理调查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撰写文章与广大青年志愿者分享交流。
一、从小事做起,做成对党的事业有意义的“大事”
青年志愿者要有大情怀、要立大志,但是也需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在一件件小事的积累中,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为团的创新发展作出贡献。不仅仅当今的青年志愿者要培养“大视野、小视角”,乐于从平凡和琐碎的服务中做贡献、有作为。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也是有许多青年默默奉献、作出业绩的。近年来,我到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调查辅导志愿服务的时候,先后三次到展示张人亚事迹的“党章学堂”参观学习。在我的理解中,张人亚同志就是一百年前青年志愿者的优秀代表,为党的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张人亚是北仑区霞浦街道(原霞浦乡)人,一百年前即上个世纪初到上海金银铺当学徒,在工友中接触到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人。2022年4月张人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党的二大召开的时候,他参与服务和保存资料。虽然这时候他还不是共产党人,但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保存了珍贵的党的二大材料。1927年“四一二事变”,国民党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张人亚就将党的二大材料用层层粗布包裹之后,带回霞浦家乡,委托父亲代为保管,并且叮嘱说,“这是比我的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一定要保存好,保密好,等到以后共产党取得胜利,领导国家的时候才上交。”说完,张人亚又逃亡和寻找党组织了,从此家人一直没有他的音讯。解放之后,父亲将材料上交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上级整理考证,发现这是唯一保存的党的二大材料,尤其是包括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章》的原稿。这里面有很多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家里人通过党史文献解密,才知道张人亚在瑞金苏区为党工作,鞠躬尽瘁、因病于1932年去世。如今,北仑区组建“党章守护人”志愿服务队,共青团员志愿者、少先队员志愿者既传承和弘扬张人亚以生命保护《党章》的故事,也面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章》知识,传播党的宗旨理念。我第一次是建党一百周年前夕到“党章学堂”参观学习;第二次是2022年到“党章学堂”调查“党章守护人”志愿服务队的系列活动;第三次是2024年在“党章学堂”为北仑区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讲授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创新发展的课程。这些,正是从小事做起,从守护《党章》和传承《党章》做起,为党的事业发展壮大作出志愿者的贡献。
二、从小事做起,做成对国家战略有促进的“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志愿服务具有“双功能”,即志愿者服务国家战略、志愿者服务民生改善。因此,青年志愿者要善于在开展一件件具体的关爱服务,做好一件件细微的好事的同时,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社会进步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湖南省宁乡市出生的梅方权,考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读书开始,就积极投身青年志愿服务。本科的时候主动参与乡村社区的调查,了解国情和民意。研究生的时候成为中山大学第一届支教服务团志愿者,到青海边疆服务。读博士的时候深入江西安源煤矿开展工人阶级状况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毕业之后,他先后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工作,再到西藏昌都市工作,现在担任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党组成员、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他说“我人生的第一个18年是在家乡成长,第二个18年是在广东学习工作,第三个18年,希望扎根西藏。”他从参与调查,了解民生民情开始,到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帮助群众,再到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改善作出贡献。参与的工作和服务越来越多,发挥的能量和贡献越来越大,就是青年志愿者把小事“做成大事”的典型例证。广大青年志愿者只要心中有国家、心中有人民,就能够一点一滴做好事情,一步一步作出贡献,成为大有作为的一代人。
三、从小事做起,做成对群众生活有帮助的“大事”
青年志愿者参与的各项服务,其中最多就是关心和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服务项目。这些关爱服务往往都是做很小的事情,都是做很具体的事情。然而,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小的事情,对于人民生活,对于群众幸福就是“大事”“紧要事”。我们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评审中,曾经看到一个贵州师范大学志愿者的“1+1全家福”的项目。这是西部计划、支教团志愿者在为山区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时发现的新需求,从而策划实施的新项目。青年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的时候,发现很多山里都是老人陪伴孙子孙女,因为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了。同时,又发现这些留守老人几乎都没有一张像样的照片,有些人甚至就没有留下照片。这些留守老人说,“年轻的时候没钱照相,老年的时候走不动去照相。”因此,志愿者就回校联系艺术学院的同学,策划为农村留守老人拍摄照片的志愿服务项目。当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假期深入山区给留守老人拍照的时候,老人们也提出新的心愿,即希望拍摄“全家福照片。”因为老人的儿子、媳妇等在外地务工谋生,孙子孙女在上学,没有一张全家福照片,老人想念儿孙的时候就更加寂寞。于是,大学生志愿者就与老人约定,利用春节期间、中秋节期间子女回家团圆的时候,拍摄“1+1全家福”照片。这些关心帮助群众,特别是关心帮助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做的是非常小的事情,如上门慰问、助学、赠送用品、拍摄照片等等。然而,对于山区群众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感受社会温暖,体验生活幸福,就是“非常大”“非常重要”的事情。志愿者做好了这些点点滴滴、细微琐碎的小事,就帮助山区农村的群众解决一个个困难、满足一个个愿望,同时也将党的关心关怀,将国家的关爱照顾带给每一位群众,温暖群众的心灵。这样,对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夯实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从小事做起,做成对治理创新有影响的“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创新,也是青年志愿者作出贡献的重要领域。伴随社会的不断转型,城市社区变迁和农村城市化都带来冲击、引发问题,需要青年志愿者参与协调治理。尤其是群众中产生的一些小矛盾、小冲突、小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受到重视,长期不能妥善解决,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或者群体事件。因此,青年志愿者在深入社区和农村,关心帮助人民群众的时候,也需要积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新疆博州精河县的阿其合农场,适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发起“红石榴合伙人”志愿服务。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以民主协商、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友善互助、实现共同富裕。与此同时,阿其合农场党委和志愿组织联系北京的青年志愿者黄悌等,交流沟通红色合伙人、公益合伙人的方式方法。经过精心策划,实施了新疆精河县“红色合伙人进京赶考”活动。阿其合农村的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来到祖国首都,在北京青年志愿者的陪同下考察红色经典宣讲志愿服务、优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科技园区创新志愿服务、西山农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等,非常受启发、非常受激励,为做好边疆红石榴合伙人志愿服务提供经验借鉴。特别是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社区治理创新,吸引和激励各民族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随后,北京的银龄志愿者、青年志愿者与新疆阿其合农场的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结对,通过线上线下交流沟通,不断创新民族地区志愿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基层治理创新,共建美好家园提供支持。可见,在各地区、各领域都有广大青年志愿者为社会治理创新、民主协商议事进行探索和提供帮助,为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五、从小事做起,做成对文明进步有益处的“大事”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青年志愿者为促进文明进步做贡献,也是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为社会创造新风尚,为文明增添新光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年志愿者,一方面参与志愿服务,为社会文明做贡献,在社区和农村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文明佳绩;另一方面在社会文明服务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塑造良好的个性修养,成为新时代的文明人。湖南省衡阳市农村青年凌送军,前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务工谋生,做过各种零工,现在做小小装修行业养家糊口。但是,在务工之余,凌送军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做好人、做好事。他主动线上线下寻找可以友善互助的机会,发现南海区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桂城街道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的渠道,就主动报名做志愿者,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到关爱扶助志愿服务都积极参与。另一个是做“文青”,爱好文学。据说,他一边务工,一边做志愿者,还乐于撰写文章向报刊投稿。但是,最初因为文化水平低、错别字很多,刊发的成功率很低。在报刊编辑的建议下,他利用参与志愿服务的时候拍照片,记录好人好事,发给报刊和网络,投稿成功率就不断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历练,凌送军不断成长,逐渐成为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也成为文明市民、佛山好人、广东好人等。如今,他担任佛山文化公园“志愿V站”站长,带领400多名志愿者为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也积极传播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V站志愿者自己创办网络传播、“小喇叭”传播、墙报传播等途径,把新时代的志愿文化、志愿者故事、志愿者心得体会等进行分享,在社会上营造人人崇尚志愿服务、人人传播文明风尚的氛围,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受到各级部门的重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青年志愿者倡导文明风尚,推广文明礼仪,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是造福社会、惠及群众的好事,值得关注和重视。
六、从小事做起,做成对青少年成长有启迪的“大事”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体现出“双功能”,即助人功能和育人功能。助人功能就是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贴近群众需求,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阳光助残志愿服务等领域作出贡献。育人功能就是青年志愿者通过参与服务的过程,拓展社会视野、提升思想道德、锻造个性素质,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建设者。尤其是近年来推广中学生志愿服务,倡导“红领巾”志愿服务,中小学生也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体验教育和素质发展。我们参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的时候,发现来自湖北省黄冈市一个乡村留守儿童学校的“诚信栗花”项目非常有启发、非常有价值。这个学校的后山有一篇栗子树林。校长和师生在爱心人士的建议下,开展“诚信栗花”志愿服务。一方面面向社会大众开展“诚信栗花”的爱心众筹,即爱心人士可以认领“诚信栗花”,预购板栗树的果实。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栗子树护理的志愿服务,参与栗子收获的志愿服务。通过快递公司将栗子送到爱心众筹人士家里,也获得资金支持学校的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这些爱心众筹资金:一是用于留守儿童素质教育、个性拓展活动的经费,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二是资助一些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难题,提供支持和帮助。三是大多数资金用来假期开展留守儿童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一方面是到武汉、深圳、广州等地,参观父母外出务工的企业,了解父母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是到北京、上海等地,参观祖国大好山河,参观祖国建设成就,参观科技创新趋势,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志向。这项活动的两句口号特别打动人:“领我板栗花,带我看爸妈;领我板栗花,带我走中华。”十多年来,“诚信栗花”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下,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立志为国学习为国争光,成为新时代的建设人才。做一件好事,可以帮助一个人、一个家庭;做一件好事,可以熏陶一个人、一群人。志愿服务就是青少年在实践中获得体验、获得教育,自我感悟、自主成长的有效途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